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(guān)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(guān)于安倍紀念碑被人噴漆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(guān)介紹安倍紀念碑被人噴漆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西安為何給日本人安倍仲麻侶立紀念碑?
安倍仲麻侶(698~770),日本奈良人,唐朝時到中國流學,中國名晁衡,字巨卿,公元716年來到唐朝,日本第八批來唐留學生,當時安培仲麻侶只有十九歲,勤奮聰明好學,中進士,與王維、李白交好,后長期在長安為官,深受唐肅宗、唐代宗器重,公元770年在長安去世,終年72歲,為表彰晁衡對唐王朝所做的貢獻,追封其二品潞州大督都。
1978年,西安市為紀念這個日本人在歷史上為中日友誼所做的貢獻,和日本奈良市協(xié)商,在西安為安培仲麻侶立紀念碑,希望促進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關(guān)系,這本來是一件好事情,彰顯了古代唐朝和現(xiàn)在西安的榮耀與輝煌,開放與包容,以及希望今后中日之間能繼續(xù)友好往來的美好愿望。
提出這個問題的人,可能對西安當年給一個日本人立碑感到不解,把立碑和日本軍國主義當年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聯(lián)系起來,認為好了傷疤忘了疼,有損中國人人格,不利于牢記歷史和民族振興。
如果我們的思想和觀念還不如古人,保守陳舊,目光短淺,甚至狹隘、偏見和自私,那我們活該貧窮和落后,被動和挨打。只有打破小圈圈,放眼大世界,不小家子氣,我們的民族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。
阿倍仲麻侶,這個名字聽起來可能比較陌生,但是,晁衡這個名字,但凡喜歡唐詩的朋友都會很熟悉。實際上他們是同一個人,阿倍仲麻侶的中國名字,就叫晁衡(為了方便,下文中同一稱“晁衡“)。
彼時的中國,正處于盛唐時期。日本由于剛剛經(jīng)歷了大化改新,前后派遣多批譴唐使,前往唐帝國學習中國文化。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,中國文化在日本掀起了一片“中國熱”,很多日本人紛紛前往中國“留學”,晁衡,便是其中之一。
公元716年,日本政府派遣第八次譴唐船只,十九歲的晁衡是這557人之一。晁衡到達中國之后,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天賦,通過了科舉考試(唐代的科舉極難通過,如此可見晁衡的努力與聰明),開始在唐朝政府中任職。
晁衡不僅在唐朝的官場上得意,在當時的文壇之上,晁衡也有不少的“鐵哥們”,當時著名的王維,李白等大詩人,都和晁衡有深厚的交情。后來晁衡辭官歸國,遇到風浪,于是民間謠傳晁衡在海難中喪生,李白聞言,悲痛異常,于是寫下了《哭晁卿衡》一詩:
日本晁卿辭帝都,征帆一片繞蓬壺。
明月不歸沉碧海,白云愁色滿蒼梧。
實際上,晁衡并沒有死,而是隨著洋流漂到了越南,從越南登陸,再次回到了長安。自此之后,晁衡再也沒有能回到日本,而一直留在了中國。
大歷五年(770年)終于長安,時年七十二歲。代宗為了表彰仲麻呂的功績,追贈從二品潞州大都督。
晁衡大半生在中國度過,諳熟中國文化;作為唐朝的官員,為唐朝奉獻了一生。同時,他也促進了中日文化之交流,為中日的友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。因此,1978年,西安市和日本奈良市協(xié)議,各自建一座晁衡紀念碑,以使后人銘記這位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。
安倍仲麻侶是今日本奈良人,唐開元四年作為遣唐使來到中國,入國子監(jiān)讀書,更是考中進士,足以說明其能力出眾,且與王維,李白等國內(nèi)知名學者有著深交。他在唐朝歷經(jīng)玄宗,肅宗,代宗三代皇帝,共計五十四年,回國后大力發(fā)揚唐朝文化,為兩地人民的友好交往開了極大的好頭。所以,西安為安倍仲麻侶設紀念碑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。
阿培仲麻呂雖是日本人,但他確是大唐的臣子,效命與大唐皇帝,官至節(jié)度使,是個好官,河南噴子真是沒文化,想黑西安,你也不先了解一下阿培仲麻呂是個什么人, 也不怕人笑話
河南開封:這里有一個中日友好櫻花園,花如海人如潮。
河南開封:這里有一個中日友好櫻花園,花如海人如潮
她位于禹王臺公園內(nèi)。1994年,中國開封市與日本國戶田市結(jié)為友好城市十周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安倍紀念碑被人噴漆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(guān)于安倍紀念碑被人噴漆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
還沒有評論,來說兩句吧...